【资料图】
朱文娟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表达。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若想有效增进中西方国家的沟通与交流,就应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高度重视翻译工作,关心翻译工作,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对于译者而言,在英语文学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文学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掌握中英文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还需要在译文中准确表达出英语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以更好满足读者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审美需求。在跨文化视角下,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强化自身英语文学翻译思维,明晰词语含义、拓宽知识储备、尊重文化差异、融入文学思维。
明晰词语含义是确保英语文学翻译正确性的关键。语言是积聚多种社会形态与文化的产物,也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之一,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在使用过程中要认真思量、反复琢磨,避免出现“传达错误信息”的现象。同时,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学作品的基础表达,要求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严格遵循翻译的基本要求,还需掌握各种常识,尽可能全面而精准地翻译出文学作品所要传递的深刻思想内涵。由于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义和语境中会产生出不同的内涵和变化,在开展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中,译者应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了解译文写作背景,并在通读整篇译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语句中各个词语在该译文中的实际含义,努力提高语句翻译的正确性。例如,在汉语中,不同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中的“白”字,意思也各不相同。它有时用于指代一种颜色,有时可以进一步延伸为“纯洁”“明亮”“明白”等意思,有时还可以用于表达丧事的意思,如“白事”。但是与“白色”所对应的单词“white”在英语中则有“白种人”“愤怒”(脸色发白)等意思,在实际生活中也往往含有吉利的意味。显然,如果简单地将汉语中的“白”翻译成“white”是非常不合适的。
拓宽知识储备是提升英语文学翻译精准性的重点。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明确表达出词语和语句所蕴含的深层意思,就需要深入了解译文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了解中英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与相同点。如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以提高对该文学作品翻译的精准性。翻译中,即便是最为简单的词句,译者也需要注意其是否蕴含有深层含义。例如“I am all ears”表面含义是“我全身都是耳朵”,内在含义则是“我洗耳恭听”。译者只有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掌握作品历史背景,才能翻译出思想饱满的文学作品。
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英语文学翻译流畅性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此期间产生了许多成语和寓言故事,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语作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形式,也包含了大量民间广为流传的缩略语和俚语。在跨文化视角下,译者在翻译英文中的缩略语时,必须站在文化具有差异性这一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结构、语序及其表达形式,以防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问题。如在复合句式中,英语的语序一般是“主句为首,重点在前”,相反,中文的语序则是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将重点内容放在句尾,形成“重点在后”的表达形式。因此,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为符合国内读者的语序,必须适当调整语句翻译顺序和重心。除此之外,由于英语和汉语在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必须在确保语句通顺的基础上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例如,在亲属称呼方面,中国对不同亲戚的称呼有严格的说明和区分,而英语则是用一个词汇代表一类亲属,如“uncle”就是对长辈男性的统称。又如关于中西方隐私观差异的问题,《达洛维夫人》一书中就有体现——因达洛维夫人向其他人打听汤姆先生的家庭情况,汤姆先生知道后便疏远了她。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客观表达出这样的文化差异背景。
融入文学思维是增强英语文学翻译艺术性的体现。文学思维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要提高英语文学翻译的质量和艺术性,就要在翻译中融入文学思维,尽可能彰显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在跨文化视角下,现代读者对译文的要求越来越高,译者要想满足大众化的阅读诉求,就必须用较为简单的短句来代替英文中的复杂句式,并在此基础上,巧妙运用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复杂的英文句子翻译为符合汉语表达方式且语句优美的句子。与此同时,译者还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来说,作者如果通过作品表达的是较为悲伤、抑郁的情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将英语长句译为中文短句。如果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忧思的思想,译者则应尽可能地将短句融合成长句。这种翻译方法能够更为准确、深入地让读者感受到译文中所表达出的作者的真实想法,使译文更具准确性,也更富情感性。
(作者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关键词: